在他看来,放眼宇宙大化,直面整个生活世界,人应有三才格局的宇宙视野和呼应三才之道的生命价值自觉,基于三才格局,终极定好自己的位,牢固确立起三才之一的人的角色承当。
[3]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二上,见《二程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84页。宋儒特别是在《四书》的经典文本中,找到了他们迫切需要的如何能够达到忧中有乐、乐不忘忧、忧乐圆融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的哲学依据。
一、《四书》的忧患意识与宋儒的社会关切 宋代士大夫普遍具有浓厚的忧患意识,既有《四书》记载的儒家士人的精神传统,又有着现实的社会政治原因。其实,这一类思想观点,均是强调圣贤、士君子的社会担当、天下情怀的责任意识,要求士大夫要有君子、圣贤的社会责任和天下情怀,将个人的忧乐和天下的忧乐联系起来。[13]胡瑗:《周易口义》卷八《困》,见《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503页。所以,这里所谓的颜子之乐,其实就是依据于圣贤之道而达到的崇高境界。观此数句,便见圣贤气象大段不同。
所以,从个体存在来说,新儒家精神修炼的目标就是所谓寻乐心下快活,北宋儒林流行寻孔颜乐处,以及他们在修身中以是否乐为目标,即所谓反身而诚,乃为大乐其乐也,荐之上帝祖考而已,其身不与焉。白虎观会议既可以说是一场由汉章帝召集各方卿大夫参加的讨论制定国家政典的政治协商会议,也可以说是皇帝出席、东汉众多经学名家参加的最高等级的御前经学会议。
可见,如果说《春秋繁露》是董仲舒从《春秋》公羊学中引申、建构国家典章、礼乐制度、经世大法的话,《白虎通义》则是君主主持、士大夫参与制定的国家治理、典章制度方面的政典。《白虎通义》在卷一《爵》章规定: 天子者,爵称也。为了解决经典理解的不统一、学术化经学与治术化政典的相互配合等问题,汉代朝廷举办过两次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御前经学会议,一次是西汉宣帝主政时期的石渠阁会议,一次是东汉章帝主政时期的白虎观会议,两次会议均产生了并且留下了将儒家经典和汉代政典结合起来的相关文本。如果说,《白虎通义》作为汉代士大夫与帝王合作而达成的政治盟约,其政治利益、政治视角必须首先确立以帝王为首的帝国政治立场的话,汉代士大夫与帝王之间能够达成文化共识,则是因为他们确立了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化理念、思想形态。
大夫之为言大扶,扶进人者也。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⑤陈立:《白虎通疏证》卷一,《爵》,上册,第1-5页。《尚书》曰:肆朕诞以尔东征。据《后汉书·章帝本纪》的记载,汉章帝四年下诏召开的讲论五经异同的白虎观会议,参加人员包括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等,由汉章帝临制亲决。必待放于郊者,忠厚之至也。
(21)从帝王政治确立政典的需要出发,《白虎通义》关于爵号谥规定包含着对帝王的政治权力、政治荣誉的规定,是对君主权力的肯定。《白虎通义》作为士大夫的政治诉求与思想表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汉代士大夫在《白虎通义》中确立了儒家经典的神圣地位。《书·逸篇》曰:厥兆天子爵。德合天地称帝,仁义合者称王,别优劣也。
何谓纲纪?纲者,张也。所以,《白虎通义》卷八专列《五经》一章,以确立《五经》的地位和价值: 经所以有五何?经,常也。
或曰:五霸,谓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廬也。庶人虽有千金之币,不得服。
其二,必须进一步确立三纲六纪的社会政治秩序。②姜广辉主编:《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二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6页。但是从儒家士大夫的政治理念出发,关于爵号谥规定则包含着对帝王的政治责任、道德义务的规定,是对君主权力的限制。儒家创始人孔子继承、发展了西周礼乐文明,倡导建立一套合乎礼乐文明的政治秩序、治理方法。(23)陈立:《白虎通疏证》卷五,《谏诤》,上册,第231-232页。所以,在《白虎通义》的政典中,既贯穿了王道政治以德治国治理原则和以德服人治理方法,同时也贯穿了霸道政治以刑治国的治理原则和以力制人的治理方法。
但是,《白虎通义》与《春秋繁露》又是两部不一样的典籍,它们从形式到内容均有一些区别。又曰:蔡世子班弑其君,楚子诛之。
其二,《白虎通义》与《春秋繁露》在内容方面亦有区别。故之南郊,明不得欺天也。
故《援神契》曰:天覆地栽谓之天子,上法斗极。夫阳变于七,以三成,故建三公,序四诤,列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杖群贤也。
(16)陈立:《白虎通疏证》卷九,《五经》,下册,第444-445页。参加白虎观研讨会议的十多位士大夫,其实均是当时学术地位甚高的经学家。第十一卷论丧服、崩薨等。(26) 为了更加有力的限制君权,使君主能够自觉承担政治责任、道德义务,汉代士大夫特别强调天通过灾变而对君主发出谴告,间接以天的宗教性权威来限制君权。
己复袭先王之号,与继体守文之君无以异也。因为这两本书有许多共同点:它们均是汉代士大夫在与君主在合作过程中而达成的文化共识,既表达了士大夫的政治思想、政治诉求,也体现出君主向往的国泰民安和长远的政治利益。
中国古代的政典就是实施国家治理、建立典章制度方面的书籍。夏、殷、周者,有天下之大号也。
③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极盛时代》,吴仰湘编:《皮锡瑞集》,下册,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1162页。何以知帝亦称天子也?以法天下也。
人情有五性,怀五常不能自成,是以圣人象天五常之道而明之,以教人成其德也。…… 君臣,父子,夫妇,六人也,所以称三纲何?一阴一阳谓之道。荡荡者,道德至大之貌也。第二卷论号、谥、五祀。
(29)《尚书正义》卷十五,《召诰》,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第二册,第402页。(27)与此同时,天还会通过符瑞来表彰有德、重民的君王,《白虎通义》说:天下太平,符瑞所以来至者,以为王者承天统理,调和阴阳,阴阳和,万物序,休气充塞,故符瑞并臻,皆应德而至。
第八卷论瑞贽、三正、三教、三纲六纪、情性、寿命、宗族。④陈立:《白虎通疏证》卷七,《圣人》,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36页。
《白虎通义》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故而特别强调设官为治的民本意义,提出:王者即位,先封贤者,忧人之急也。(11)《白虎通义》又这样解释五霸之霸道: 五霸者,何谓也?昆吾氏、大彭氏、豕韦氏、齐桓公、晋文公也。